32. 2013


好久沒有乘坐在父親那台舊羅厘上。久違了開著窗迎面拂來的涼風,儘管參雜著些許的烏煙與瘴氣。上一回搭著羅厘在街上晃,數一數起來早已是三年前的事。那台舊羅厘早在我出生以前就與父親一同為生活拼搏,承載著小時候一家子到城裡兜風的回憶。三個狹小的座位擠著一家四口子,父親在駕駛座上操著駕駛盤,母親在副座抱著在她腿上坐著的小妹,而我則時而乖巧時而調皮地坐在那駕駛座與副座之間,總屬於我的小座位上。

自購了房車後房車順勢取代了羅厘成為一家人新的代步工具。羅厘的角色從此僅剩下父親工作載送貨物的交通工具。在那之後乘坐羅厘的頻繁度連偶爾都稱不上 - 只是時而要辦事而也剛巧碰上父親開工放工的時間父親才會提起要不要搭順風羅厘的念頭。每一回重新坐上羅厘總會有一抹說不上來的感觸,似乎遺憾著羅厘與我的故事只停留在了六歲以前的童年。

的確是挺遺憾的。下一回乘上父親的羅厘又會是多少日子之後的事呢。


小花貓每天都會準時在屋後耐心地等待。午餐時間時,晚餐時間時。在屋簷下鋼柵邊咪咪地喵著博取屋內人類的注意。不是只流浪貓,但不知是哪家鄰居的貓咪。洗盤子時總聽見它輕輕的叫聲乞討著食物,透過鋼柵之間的縫隙總會瞧見那充滿渴望的眼神,然後拗不過憐憫心理毫無抗拒能力的只能乖乖就範於那貓咪攻勢下,從剩菜堆中選出些自認的上等貓食,將魚肉碎雞肉塊從柵間縫隙中拋出。愛動物的妹說她不怎麼喜歡這貓,問這平時不怎麼愛理動物的我怎麼對它這麼好。可能就它與我投緣吧。我說。它總讓我想起六年前每天風雨不改都會到屋前報到,對面鄰居的那隻小黃貓。

小黃貓是家裡第一只外來者。陰錯陽差地闖入家裡,因為想逗逗它的一個念頭而從窗口給它拋了一塊小魚肉,而從此它就成了家裡的常客。在窗前吹聲口哨,它便會從自家飛奔而至。它偶爾會躺在我們屋前車房翻滾撒嬌,喜歡讓人類摸它的肚皮,喜歡跟在人類腳邊到處晃。某一天它忽然消失不見,失踪了兩個星期才忽然現身。但第二次的不告而別,它再也沒有回來過。曾經有過種種猜測:或許鄰居不高興貓咪老往別人家跑所以將它帶回鄉下了,又或許貓咪在哪個地方遭遇了什麼不測。但仍然默默地期待著哪一天不經意地吹起聲口哨時那個熟悉的貓影會在窗下再次出現,只是隨著一年年的過去期待早已漸漸消減大不如前。


常會在想自己為什麼總對韓劇情有獨鍾。稱不上是劇迷,但假期免不了還是會為了填補閒暇時間而看上幾套。港劇,台灣偶像劇,新加坡連續劇,甚至台灣八點檔。但怎麼還是鍾情於韓劇。對我而言,港劇過於貼近現實,台灣偶像劇太狗血,新加坡連續劇過於平淡,台灣八點檔冗長囉嗦到了極點讓人無法不佩服編劇揮發不盡的靈感與創意。喜歡普通韓劇的簡潔,時而浪漫,沒有時常重複的演員班底因此新劇總會給人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之所以喜歡上《聽見你的聲音》這套劇,其實最初是被『男主角擁有通過眼神而能聽見別人內心的想法』這題材所吸引。看了劇之後開始喜歡此劇所呈現的律師與檢察官在法院裡對抗的場景,對法庭上的程序似乎比看了《怒火街頭》更了解了一些。男女主角的溝通方式很生活化,感覺像老夫老妻那般的小情侶。而且說實在李寶英真的將張慧星這角色詮釋得很棒。

每一回看了套劇總會有想當編劇的衝動。真的很佩服那些總能寫出俘虜人心令人感動的好劇本的偉大編劇們。《聽見你的聲音》最後兩集將在下星期播出啊。真希望能有個美好的結局。



後記:

覺得青峰將《小時候》詮釋得很棒,旁白很感人,歌詞也似乎訴盡了好多孩子們對父親的心聲。

也包括我的。

31. 2013


那個悠閒的午後和母親在公園裡並排盪著鞦韆。我記得小時候幾乎每一個週末父親總會帶我們到離家挺遠的那個公園兜兜風,也依然記得當初的自己對鞦韆其實並不怎麼喜歡。更喜歡溜滑梯的原因是什麼我已遺忘了,仍舊記得的只是每一回好不容易一階一階踩上滑梯頂端,從上頭滑下的刺激卻只維持了一溜煙的那麼一瞬間。母親一邊盪著鞦韆,一邊給我說著該怎樣才能把鞦韆盪好。沒有什麼複雜的物理原理,只是憑著她近半個世紀前的記憶說着身體該用哪種姿勢才能將鞦韆盪得高,然後不斷地提醒著我把腳伸直點。彷彿是童年裡頭遺失了的某個片段,在童年逝去近十載後才姍姍地將其補上。

長大後才知道其實自己多懷念小時候。


你問我為什麼總如此的沉默著。

壹、就不想和你分享我所想的。亦或可能我的大腦在那一刻真的一片空白。

貳、就真的認為沒有打破沉默的必要。

叁、因為感到愧疚所以遲遲不曉得該如何開口。


實實在在地嚐到了碰釘子的滋味。兩天內寫了數十封求職信卻得到沒幾個回复,而縱使得到回复了求職成功的機會也是被一層濃濃的陰影覆蓋著。這是現實生活的起點吧,當生活不再處於想要什麼就能夠擁有什麼的完美姿態。需要學著去認清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縈繞著“只要努力就會有成果”的老古板模式運轉。噢,等等,不,就連在以前的那些年這句話其實都無法切實地站穩著。

碰釘子的狀況相信從此以後將成為家常便飯吧。大學申請,面試,求職應徵,找老公。




晚安。




P.s.

I just wanna know you better know you better know you better now. :)



All I know since yesterday is, everything has changed.

30. 2013

 
七月的第一天。你的生日。

有點懊惱郵差似乎並沒有按時將信送到你的手裡。但無論如何還是在午夜給你捎去一句生日祝福。而你給我的第一個回應竟然是:聯合會杯決賽就快上演了-你支持西班牙還是巴西。總會詫異兩個生活習性處事風格相差甚遠的兩個人究竟如何成為老友。記得初中渾然陌生,只聽聞江湖流言彼此是在各自的班上獨領風騷的那號人物。然後中三班上迎來你的加入,在一群不熟悉的人之中你只是默默地隱藏著自己。然後中四中五漸漸真正的認識彼此。一同學習一同站崗一同瞎哈啦。你不是個忠實球迷,卻能侃侃和我一同看球論球,偶爾我倒在電視機前呼呼大睡時你還積極地一個勁兒在一旁向我念著球經。你總是那個可以耐心聽我說一堆無聊故事的人。聽我吐苦水聽我亂說一通的人。雖然你時而還是會冷不防從我頭上潑下一大桶的冷水給我吐槽一番。

啊說著說著還真挺想你的。




畢業了兩年時不時總還是會收到當年的班主任捎來的問候。常常會問我們過得如何,未來的路規劃得如何。記性似乎不怎麼好的她總來來去去重複地問著相同的事情。而今天令我驚訝的她竟然特別發了封簡訊提醒我們今天是你的生日啊。總把我們喻為孩子的她自豪地說著自己可是仍舊記得我們這幾個孩子的生日呢。說真的怎麼也忘不了當初她挺著個九個月大的肚子踏進我們班用她高分貝的嗓音自我介紹的那一幕。然後短短的兩年從嚴師至善友,說我們可是她最棒的學生了。

她總說想我們呢。我想暑假時我應該去看看她的。
 

等了好久的包裹終於送來了。曾經是每個星期二晚上的精神寄託,彪民每星期五分鐘的一小段故事被收錄成文字編錄成一部簡短的小說,說一張張陌生人寄來的明信片如何鼓舞著生活。喜歡彪民給主角打造的故事,更喜歡書裡頭的頁面設計與攝影。我告訴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要親身去體驗巴黎的風情。

而且還要寫一部屬於自己的小說。




後記:

倒數回家的日子。還有五天。 :D